欧阳明高院士:动力电池要注重均衡发展

时间:2020-08-10 11:07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作者:欧阳明高
点击:
       这次讨论还是有些可以达成共识的,企业代表关注成本、安全等,所以我想谈几点:现在首当其冲的还是安全。最近与有关部门刚了开会,对安全提的比以前要严,企业还是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我们也在会上呼吁了要审慎包容监管,监管部门也做了回应,赞成这个观点。我们还会继续呼吁这个事情。
 
       1
 
       安全问题
 
       企业自身还是要扎扎实实做安全。今天大家说到的有几个方面:安全无非是本征安全、被动安全、主动安全三个方面。
 
       1. 本征安全。有企业提出,安全是设计出来的,包括材料设计、结构设计等等,这个肯定是要追求的,尤其是基于材料热稳定性和电池热失控机理的设计。另外就是制造,就是说本征安全也是制造出来的。制造方面主要是智能化、过程监测、制造品质等,现在国内这方面近几年的进步还是很大的。
 
       本征安全现在比能量200瓦时/公斤以内是没有问题了。现在重点攻关的问题是300瓦时/公斤的高镍三元电池。上星期开了国家重点专项的电池中期检查,大家也都做出来了,按照新国标大部分是能达标的,现在关键问题是怎么产业化。目前,本征安全提到300瓦时/公斤是一个产业化攻关的重点。
 
       2. 被动安全。这些年我们的测试法规,尤其热蔓延的法规,是中国牵头在制定国际法规。当然现在测试方法的重复性在进一步讨论。另外,现在有很多是井盖把底部给撞了或者给它撞歪了、缺了等等,这些问题是比较多的,还需要考虑整车的安全性。以前有前碰撞、侧碰撞,现在还需要有底部的,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
 
       热蔓延方面,因为在300瓦时/公斤的时候,“811”完全靠单体来实现不热失控是有难度的。所以现在重点是如何防止热蔓延。模块热蔓延甚至是整个包的热蔓延,大家也加了很多东西(普遍加隔热),而且由于硅炭负极上来,还有模块之间要加弹性垫等。甚至现在300瓦时/公斤的也开始用灭火装置,有好几家也都做了,低成本又不影响系统能量密度的技术还是一个难点。还有就是一旦整个电池包着火,现在消防灭火很困难,可能要制定在电池包上设置消防水管的接口法规,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3. 主动安全。大家越来越重视主动安全,正在从被动安全向主动安全发展。主动安全当然是最有空间的,成本不增加,但是附加值增加很多,因为只需要软件算法等等。当然主动安全的前提、基础是电池管理系统要做好,状态估计要准,把使用边界控制的好,不要进入不允许的超出边界的情况。内短路、制造、颗粒形成的各种各样的隐患要能预警(当然这中间要包括加一些传感器)。目前的传感器还是偏少,比方说气体传感器、电位传感器等等。
 
       充电安全也是主动安全控制的重要方面。充电安全也是受到高度重视的,因为现在充电发生的事故占比比较高。大家知道从机理的角度,快充、充满或者过充的时候也是热失控最容易发生的时候,这方面是一个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充电析锂的问题引发热失控。现在充电控制慢慢会发展出一个很大的领域。因为充电不仅仅是电池,也跟车、充电机、充电站有关,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也是一个重点领域。
 
       还有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首先是健康状态如何准确估计。我们在主动安全方面可以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为提升电池管理、电池预警、电池充电控制和电池寿命预测与评估的技术水平,现在大家都在朝这个方向做,相信在这个方面应该会有很大的进步。如果把这些实施好,300瓦时/公斤电池高镍三元在近两年应该是可以解决的。
 
       2
 
       成本问题
 
       首先,要区分、细化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措施。比方说中低端的,对成本特别计较,可能就要用低成本的磷酸铁锂电池,缩短里程等等;对中高端的,不那么敏感,但是可能要多装电池。成本方面,客户是不是选择换电是需要探索的。网约车、出租车换电基本上商业模式是确立了,还有卡车换电,这些商业模式对于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已经比较成熟了,大家也都形成共识了。但是对于私家车、中高端车怎么样(蔚来也在尝试,对于扩大销售是否有好处),全方位的,也可以放开,由市场来选择。
 
       其次,要改变电动汽车的产品定位,把它作为一个低碳绿色新物种,而不是总与传统燃油车比成本。刚才谈到,欧洲新能源汽车发展现在非常迅猛,今年可能要超中国,明年德国要超过中国,这个趋势主要得益于欧洲电动车的定位是低碳技术。中国是不是朝这个方向发展?我非常赞同。一旦这个定位改变之后,它跟可再生能源的结合,跟智能电网的结合,也会顺理成章,而且政策非常好配套。
 
       所以我们需要向政府建议提供配套的低碳政策,来把现在的电动新能源车跟传统车通过定位区别,采用差异化的税收政策碳税等等。现在虽然做了但是力度不够,还不足以体现出新能源汽车的价值。不仅仅是降成本,更多是要改变定位,体现价值,还要增加价值。
 
       其实汽车行业将来也会分化,因为汽车行业整车慢慢会是ICT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电池行业可能是朝能源领域扩展一个非常好的方向。智能化来势凶猛,对汽车行业带来很大冲击。汽车行业无非就是一个往ICT走、一个往能源走这两个方向。对于电池厂商来讲,最好的方向当然是往能源企业走,我惊喜的看到现在的宁德时代、远景等,都是朝这个方向走的非常好的领头羊。我一直在“鼓吹”三大革命:动力电动化、能源低碳化、整车智能化三位一体,这对电池企业来讲,可以增加收入、扩大产值、增加利润、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大方向,一个增值的大方向。
 
       3
 
       技术趋势问题
 
       现在的技术趋势,我想从三个层面来讲:第一,企业的趋势是朝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变化性能优化方向发展,也就是说电池企业相对更注重完善细小末节的提高。我觉得从300瓦时/公斤往上,到今后几年对电池企业来讲不用在比能量上提太高的要求,相对稳定、逐步改善、提高品质是重点。比如到2025年,能把产品真正能做到350瓦时/公斤单体,系统做到230瓦时/公斤,体积能量密度做到400瓦时/升,就非常好了,不要提过高的要求。靠一点一滴提升,全链条想办法、全生命周期想办法,注重全生命的提升和成本下降,性能综合平衡,既要有比能量、又要有寿命、又要有安全。
 
       所以,我们现在不能强调一个指标过分的往前跑,需要相对的平衡、均衡,这对企业非常重要。同时,也要注重整个电池系统的集成,从这个方面去改善,不仅仅是单体。现在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刀片电池和C2P已经作出了很好的典范。总之,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去挖潜,综合的角度去提升。
 
       第二,国家技术攻关目标。我相信新能源汽车“十四五”还会有相关立项。从技术攻关的角度和目标,2025年能够上车的、确保上车的电池肯定要提高一点。比方说比能量达到400瓦时/公斤单体,系统到250瓦时/公斤,500瓦时/升,这样一个技术水平。
 
       技术攻关方面除了材料体系、安全、快充等,我认为智能电池应当成为重点。欧盟现在的电池计划总目标就是智能电池,要通过人工智能,全链条提高设计、制造、运行、回收全链条的智能化水平,这是我们下面要重点攻关的,要挖潜电池理论容量和比能量,并提高开发效率。因为现在电池的实际性能跟材料能够提供的理论潜力,差别非常大。这个潜力靠什么来提高?就是要靠全链条的智能化,包括材料开发的基因组、仿真、大数据等等。
 
       此外,还有颠覆性技术,0~1原创的颠覆,这也应当是“十四五”基础研究方面要重点加强的。最近我在评审MIT 35岁以下的新人,看到了其中很多研究电池、新能源材料体系的年轻的一代。应该说在全球中国研究电池的人才是最多的,后起之秀非常有潜力,依托现有好的产业基础做出原创颠覆性技术,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所以基础研究方面、颠覆性创新方面也是我们三个重点之一,就是产品开发、技术攻关、颠覆创新同等重要,三条线并行。基础研究要瞄准单体500瓦时/公斤,系统比能量300瓦时/公斤,体积密度1000瓦时/升,这是我们的目标,越快越好,可以2030年、2025年、可以2023年,因为颠覆创新很难规划、很难确定时间。
 
       这些方面我们看国内,比方说阴离子反应、阴阳离子协同反应的等等,都很好。比如正极材料容量做到400毫安时/克;500瓦时/公斤的软包电池,循环到80%容量,可以做到200周的等等;还有固态电解质,硫化物工艺规模生产的成本下降90%,这也是非常大的进展;比如说锂金属负极方面,也有几个团队做的非常好。
 
       所以在颠覆性创新方面,能做出来就是最好的,我觉得这些应该都会出现。因为中国电池产业的竞争力还是非常不错的,我们应该感到自豪。电池现在是站住了脚跟向全球供货。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在电池材料研究方面又是全球人数最多,论文也是最多。所以我们期待,多年的积累会厚积薄发,在今后5—10年一定会出现颠覆性的突破。
 
       本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先生在7月25日第七期“2020百人会汽车产业形势与政策高端研讨会-动力电池产业整体趋势再研判”上的总结发言。(本文整理自速记,经本人审核)。
 
(责任编辑:子蕊)
文章标签: 动力电池 欧阳明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 衣宝廉院士:2030年前后,燃料电池轿车有望进入寻常百姓家

    日前,2023年度大连市科学技术奖揭晓,首设市最高科技奖,增设市自然科学奖。经大连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奖励委员会审查表决和市政府批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衣宝廉获市最高科技奖,56个项目分获市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
    2024-02-18 08:39
  • 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跨越创新周期 迎接国际新一轮动力电池技术之争

    在汽车产业链领域,被业内公认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固态电池,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长的循环寿命、更高的能量密度、高功率特性以及更强的温度适应性等优点,正在快速升温,形成多方竞逐博弈的趋势。 现在行业内已经形成共识,全固态电池是公认的下一代电池的
    2024-01-27 07:44
  • 欧阳明高院士:10年来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倍 成本下降80%

    10年来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倍,成本下降80%以上,我国电池产量占全球近70%,但也面临产能过剩、行业内卷现状。2023年锂离子电池价格腰斩,盈利的动力电池企业只有两三家。当前行业需要提质增效,用创新技术穿越周期。 2024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
    2024-01-21 22:07
  • 欧阳明高院士:氢能燃料电池核心问题是技术改进和成本下降

    如何在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部分,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的氢能,是当下全球各国都在高度关注的新兴产业。 在首届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欧阳明高指出,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带动了绿
    2024-01-08 08:31
  •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氢能储能智能协同发力 推动新能源产业变革

    11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要通过“氢能+储能+智能”协同发力,持续推动从新能源汽车到整个新能源产业的深入变革。
    2023-11-24 08:55
  •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红:用液氨存储氢能前景广阔

    在11月9日举办的世界储能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副校长吴明红发表了题为《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的化学储能路径》的演讲,重点介绍了以液氨存储氢能的产业前景。
    2023-11-13 08:25
  • 欧阳明高: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是电池热失控的过程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作以《高比能电池安全研究与高性能新型电池开发》为主题在新能源科学与交通电动化国际论坛上做了分享。
    2023-11-06 09:57
  • 吴锋院士:天然石墨作为低成本锂电池负极材料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9月21日在黑龙江省萝北县举办的天然石墨产业发展研讨暨五矿石墨绿色低碳产业链创新成果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做了题为《新型二次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创新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的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新型二次电池发展历程、技术进展及未来技术展望。 吴
    2023-09-22 23:16
  • 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电池寿命延长助推储能成本快速下降

    5月25日,2023中关村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将持续到5月30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论坛现场获悉,本次论坛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主题为开放合作共享未来。 中
    2023-05-31 08:49
  • 欧阳明高院士:碱性电解制氢技术有长期竞争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协会理事长欧阳明高院士发表题为《绿色氢能研发与产业化进展及技术展望》的演讲,就氢能大系统集成、绿氢制备、储氢和氢储能等诸多热点话题发表真知灼见,分享了院士团队的产品和研发进展。以下观点摘录自欧阳院士演讲全文
    2023-05-25 09:43
专题
相关新闻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