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中国必须转向“效率型”增长

时间:2017-05-07 09:24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许小年
点击: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周五指出,通过资本积累来驱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已无法持续,必须转型为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增长。

         许小年在深圳现代创新发展研究院发表演讲时说,可以把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经营划为两类增长模式,第一类是“数量型增长模式”,单纯地依靠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来驱动经济的增长;第二类是“效率型增长”,投入同等数量的资本和劳动,效率更高意味着能获得产出的提高。

        他举例说,在1990年代晚期,1元钱人民币的投资可以带来约4角钱到5角钱的新增国内生产总值(GDP),如今这个数据下滑到了7分钱,资本边际收益已接近零。再比如,从2012年到去年下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全是负增长,其中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企业竞相降价,试图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

         许小年指出:“不断下降的GDP增长率印证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属于‘数量型增长’,而非‘效率型增长’。中国是不是已经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判断是的。”

          “数量型增长”与“效率型增长”这两类增长模式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依靠不断地增加投资、增加资本,虽然在一个时期内能够实现预期目标,但是无法持续,而后者则能够持续,因为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经济的能力是无限的,技术进步无止境。

         “去年5月份,《人民日报》发表权威人士的讲话称,中国经济不是‘U形’更不是‘V形’而是‘L形’,这个我是同意的。”许小年说。

         他指出,在这种“数量型增长”已经没有多大空间的情况下,过去几年中央政府提出了很重要的政策方向变动:第一是“经济新常态”,第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处在一个转折点上,我们已经从需求侧转向了供给侧,转向供给侧实际上就是转向“效率型增长”。

        许小年认为,所谓的供给侧政策,就是一切围绕着企业效率的提高,企业效率的提高要靠技术创新。他提出了有关供给侧的几大措施:首先是保护私有产权,因为创新研发需要进行长期的积累才能产生突破,要让企业在研发上做长期的投资,就必须保护其产权,给企业家建立起对未来收益的稳定预期。

        其次是缩小国有经济范围以及放松和解除管制,创新的主体是民营企业,管制是创新的大敌,创新不需要政府扶持,而是需要政府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此外,还应全面减税,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标签: 中国 许小年 “效率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电池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电池联盟)”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QQ:503204601
邮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欢
  • 中能建氢刘大为:5年内把氢价降到1/3,中国氢能应保持在第一梯队

    为了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发电和用电领域正步入一个技术线路“百花齐放”的时代。在政策支撑下,氢能正在走向属于自己的时代。目前,中国是最大的制氢国,去年产氢3342万吨,占到世界产量的一半。从应用来看,虽然在交通示范领域的热度更高,但中国氢
    2024-05-26 11:40
  • 吴凯:让电池成为“六边形战士”

    近日,吴凯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讲述他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开拓奋进的动人故事。
    2024-01-05 09:02
  • 氢能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

    我国拥有庞大的制氢产能和应用需求,发展氢能将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未来“氢能社会”是怎样的一幅全新景象?氢能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2023-12-18 08:50
  • 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并没有失控

    2023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依然发展良好,但由于基数变大,新能源汽车增长速度已由2022年的90%以上,降至10月的30%左右,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也比2022年有明显下降。因此业内专家普遍对于动力电池会不会产能过剩有所担心。对此,笔者的看法是,问题
    2023-11-28 10:53
  •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氢能储能智能协同发力 推动新能源产业变革

    11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要通过“氢能+储能+智能”协同发力,持续推动从新能源汽车到整个新能源产业的深入变革。
    2023-11-24 08:55
  •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红:用液氨存储氢能前景广阔

    在11月9日举办的世界储能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副校长吴明红发表了题为《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的化学储能路径》的演讲,重点介绍了以液氨存储氢能的产业前景。
    2023-11-13 08:25
  • 中国科学院黄学杰:锂价降了一半了,钠电池的优势还在吗?

    三万亿风口,百万年薪招人,新型储能究竟有多火?锂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五花八门的储能技术孰优孰劣?成本高,盈利模式不清晰,怎样突破瓶颈? 8月12日晚,央视《对话》聚焦储能大赛场,对储能热点话题进行了激烈讨论。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
    2023-08-16 18:04
  • 新宙邦董事长覃九三:让新能源“电子血液”跑出“中国速度”

    从零起步,到市值300多亿元的龙头;电容器化学品起家,跨界锂电、有机氟,再到半导体;众多领域打破国外巨头垄断,填补国内空白。27年来,覃九三带领新宙邦走过了一条不凡之路。
    2023-05-12 08:40
  •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董事长朱碧新:推动新能源锂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碧新日前建议,推动新能源锂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锂、镍、钴等关键资源,规划建立国家储备,组织拥有关键资源和主业职责的矿产、材料、电池企业,加强全球资源开发布局和渠道建设;由相关部委牵头,针对新
    2023-03-09 08:35
  • 宁德时代曾毓群:中国对电池碳足迹的研究明显落后

    “进入全面电动化时代,动力电池不仅要先进,还要绿色。根据中汽研报告,纯电动车在燃料周期减碳贡献非常明显,同时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占比高达40%,所以在全面电动化实现以后,动力电池自身的减碳也尤其重要。”8月27日,宁德时代创始人、
    2022-08-29 08:41
专题
相关新闻
  • 中能建氢刘大为:5年内把氢价降到1/3,中国氢能应保持在第一梯队

    为了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发电和用电领域正步入一个技术线路“百花齐放”的时代。在政策支撑下,氢能正在走向属于自己的时代。目前,中国是最大的制氢国,去年产氢3342万吨,占到世界产量的一半。从应用来看,虽然在交通示范领域的热度更高,但中国氢
    2024-05-26 11:40
  • 吴凯:让电池成为“六边形战士”

    近日,吴凯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讲述他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开拓奋进的动人故事。
    2024-01-05 09:02
  • 氢能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

    我国拥有庞大的制氢产能和应用需求,发展氢能将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未来“氢能社会”是怎样的一幅全新景象?氢能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2023-12-18 08:50
  • 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并没有失控

    2023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依然发展良好,但由于基数变大,新能源汽车增长速度已由2022年的90%以上,降至10月的30%左右,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也比2022年有明显下降。因此业内专家普遍对于动力电池会不会产能过剩有所担心。对此,笔者的看法是,问题
    2023-11-28 10:53
  •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氢能储能智能协同发力 推动新能源产业变革

    11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要通过“氢能+储能+智能”协同发力,持续推动从新能源汽车到整个新能源产业的深入变革。
    2023-11-24 08:55
  •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红:用液氨存储氢能前景广阔

    在11月9日举办的世界储能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副校长吴明红发表了题为《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的化学储能路径》的演讲,重点介绍了以液氨存储氢能的产业前景。
    2023-11-13 08:25
  • 中国科学院黄学杰:锂价降了一半了,钠电池的优势还在吗?

    三万亿风口,百万年薪招人,新型储能究竟有多火?锂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五花八门的储能技术孰优孰劣?成本高,盈利模式不清晰,怎样突破瓶颈? 8月12日晚,央视《对话》聚焦储能大赛场,对储能热点话题进行了激烈讨论。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
    2023-08-16 18:04
  • 新宙邦董事长覃九三:让新能源“电子血液”跑出“中国速度”

    从零起步,到市值300多亿元的龙头;电容器化学品起家,跨界锂电、有机氟,再到半导体;众多领域打破国外巨头垄断,填补国内空白。27年来,覃九三带领新宙邦走过了一条不凡之路。
    2023-05-12 08:40
本月热点
欢迎投稿
联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发送邮件时用@替换#
电话:010-56284224
在线投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