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价小牛 N1 是一台“在目前电动车基础上做了一些设计上的改进和细节上的优化的车”,我并不否认。因为我们只是想还原一辆电动车本来应该有的样子。
“堵车是城市通病”
2013 年 7 月,那时公司还没成立,男哥(李一男)也还没加入我们。所以有些调研是初始的团队成员完成的,那年我们先后去了 40 个不同的城市:不仅是北上广,还包括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城乡结合部。当时发现一个现象:堵车不仅是大城市的通病,也是很多中小城市每天要面对的问题。
如果汽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堵,出行的便利性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解决?
自行车基本已经退出通勤的舞台,变成偏时尚运动或者文化类的产品;2013 年出现的平衡车、摄位车并不适合在路上行驶;摩托车驾驶起来有些门槛,维修也比较麻烦;汽车我们不可能去做,那也不是我们的方向。
所以当我们看回电动车市场,调研证明了我们的想法是对的:如果说公共交通是城市的大动脉,那么电动车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它解决的正是出行问题。
从 2009 年捣鼓 X-Zoomer 到 2013 年创业开始做这件事情,4 年过去了,我发现市面上销售的产品还没我当年做得好。理论上说,功能性产品应该在不断地更新和迭代。但电动车是一个很传统的行业,很多技术在他们内部没有得到沉淀,所以可以说在这个行业玩票的成本是很低的。
依照现在所谓“成熟”的开发模式、方法论和流程,同时将开发工作外包给车架代工厂和外壳代工厂的话,通常三个月就能造出一台电动车,成本不过百万元。
但是我们也要去做这样的车吗?出货量大又足够便宜?不追求品质、技术和体验?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打算从设计、技术、体验入手去还原一辆电动车本来的面目。
将产品升维
在我看来,开发一款电动车至少要经过 20 个月的系统研发,因为这当中需要团队的磨合以及工业设计、车架、底盘设计、电子研发、量产等方面的配合。
我们的团队来自汽车、飞行器、消费电子品等行业。这些行业已经有成型的标准和技术,那为什么不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产品上?
汽车、摩托车和电动车本是三个维度不同的产品,如果在电动车行业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标准和技术,那么理所当然,我们可以将摩托车或汽车可以借鉴的部分降到电动车的维度上。
电池轻量化:在小牛之前,市面上没有任何一辆量产电动车(两轮踏板车)用过锂电池。现在电动车厂商使用的全是铅酸电池,在电池容量相同的情况下,它的重量在 46 公斤左右,也就是说我们电池包的重量只有它的五分之一。
为什么电池组可以做得很小很轻?因为这些技术,包括 BMS(电池管理系统)、电芯都在汽车上得到过验证。BMS 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不能依靠通用的方案解决,因为它还需要与整车以及动力控制器进行数据通讯。
虽然松下会提供参数上的帮助,但每台车实际使用功况和使用类型并不一样,他们不会因为这一款产品而抽调二三十人的团队帮我们开发 BMS,最后只能自己来。
FOC 矢量控制器:市面上的电动车使用的都是方波输出方式。它是一项相对陈旧的技术,主要用在中控机械上。打个比方,方波输出方式就像火箭,刚点燃它就能达到最高的喷射力。
如果将方波应用在电动车上,启动时就能达到最高速度,对用户来说体验很差,也很容易引起事故。这是因为人对速度的预期是一个由低到高,缓慢上升的过程。
方波控制的是转速,正弦波控制的是扭力。汽车、摩托车采用的就是正弦波的输出方式,速度曲线是矢量变化的,这一过程 FOC 矢量控制器就发挥了作用。它在启动过程中能帮助小牛从低到高均匀输出动力,在体验上比方波好很多。
定制开发的连接器:其实连接器在汽车上有成熟的方案,不过由于它体积偏大以及设计规格的差异,决定了它不适合直接用在小牛上。
所以我们只能自己开发:将它体积变小,实现我们设定的电流负载值以及通讯方式。我们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做了几轮 3000 次的插拔测试,你要知道目前市面上的复合接口使用寿命只有 300 到 500 次。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是 3000 次?这是因为一台车的使用寿命是 8 年,如果按照极限插拔的次数,3000 次能满足正常使用时间。
虽然 N1 已经上市半年,但我们仍在对它进行测试。每隔一段时间工厂同事会从生产线上抽调一两台车,他们分三班倒去做产品生命周期测试。因为我们想知道车跑到几万公里的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然后找出解决方案去改进。这也是汽车行业通用的测试方法。
其实在产品上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并且大部分技术也不是“拿来主义”那么简单,新增的每一个新技术都需要工程师按照产品逻辑重新开发。
“一开始没想过办工厂”
说实话,最开始我们只想按照轻资产的模式来操作,找一家代工厂合作就行。但这对小牛来说不太现实。因为它同时囊括了消费电子、汽车工艺、摩托车工艺以及互联网商业模式。它的体积也决定了我们不能像手机那样存放在仓库,我们要做的是快速响应。
通俗一点就是,当整车 80% 的零部件都是我们重新开发的时候,就决定了我们不得不自己去开工厂。
有些事情我也不避讳,比如中控和产能的问题,如果一开始与第三方代工厂合作,我想我们会和大部分初创公司遇到的问题一样:双方经过层层沟通,互相扯皮,最后什么问题也没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工厂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Flexible(灵活性)。不管团队是在公司还是在工厂,如果大家发现问题,我们可以做到当天出方案,当天送测试,通过(测试)之后直接上线。
后记
今年 4 月份在洽谈供应商的时候,外界还不知道我们是谁,将会卖什么产品。面对 300 多个 N1 的供应商时,最大的尴尬在于有一个问题会被问及很多遍:凭什么和你们合作?尽管这样,我们还是硬着头皮谈下一批最好的供应商。
我记得小牛刚推出的时候,很多人抱怨过它的价格。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把产品做得便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比如不用松下电芯、博世电机,将控制器换成老式控制器……
但我们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它没办法满足用户的需求,甚至连我们自己这关都过不了。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个中原因也很简单:我们只是想还原一辆电动车应该有的样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