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联盟网讯 在政策利好推动下,国内锂电池和相关上下游产业迎来了投资热潮。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风险,在市场尚未完全打开的情况下,参与企业数量过多、产业投资过热,必然会导致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现象。笔者通过梳理近几年国内锂电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试图寻找锂电材料投资风向,从中管窥电池材料市场发展变化的轨迹。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电压、高容量、低消耗、无记忆效应、无公害、体积小、循环次数多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摄像机、数码相机等众多民用及军事领域,属于新一代绿色高能电池。
国内锂电资源优势显著但核心材料市场待挖掘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锂电池行业保持着3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国内优良投资环境和人工成本相对低廉的作用下,锂离子电池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向我国转移的趋势越加明显。目前全球锂电池产业主要集中在中、日、韩三国,共占全球95%左右的市场份额,去年我国占比达到27%,并且呈现出进一步上升趋势。
锂电池生产所需的主要成分有钴酸锂、锰酸锂、石墨、聚乙烯等,其中大部分属于化工产品,而且多数产品生产工艺实现国产化。但涉及到锂电池的核心零部件,我国产品较国外进口产品还有差距,例如正极材料磷酸铁锂、锂电隔膜、电解质等。
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的核心,也是区别多种锂电池的主要依据,占锂电池成本的40%以上;锂电池隔膜技术我国相对落后,目前几乎处于全部进口的态势,其在成本构成上仅次于正极材料,占20-30%;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相对来说市场较为成熟,成本所占比例在10-15%左右。
国内丰富的锂矿资源为锂电池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宝安、三菱等纷纷投资建立石墨负极生产基地。随着我国锂电正极材料企业近年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水平迅速提高,且伴随着有色金属价格下跌,正极材料成本下降较快,日本、韩国锂电企业开始逐步加大从我国采购锂电正极材料的力度。
电解液的主要核心电解质为六氟磷酸锂,其中的锂和氟都属稀缺资源,而我国的锂、氟资源在全球排名处于前列,但由于技术尚未与国外产品接轨,进口依赖性较强。日本森田化学、关东电化和SUTERAKEMIFA是六氟磷酸锂的主要供应商。然而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相关项目的投入与政策引导,国内不少六氟磷酸锂项目陆续上马,多氟多、九九久、金凯化工等公司近年都有大幅的产能扩张,对于生产电解液的企业来讲可以缓解对于六氟磷酸锂进口的依赖。
投资规模激增上游材料现增量效应
数据显示,电动汽车、3C和储能产品的发展使得近年来锂电池规模快速增长。今年1月至6月,全国规模以上电池制造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7.3%,预计全年达到1250亿元,尤其是动力电池占比快速提升。
专家分析称,作为锂电池重要组成部分的隔膜、正负极材料以及电解液等上游材料生产企业,将迎来市场扩张机遇。同时,锂电池生产重心向我国转移促使市场需求快速增加。
考虑到充电网络的逐步完善和整车生产资质的放开,新能源车销售将延续高增长态势,对锂电材料需求也将进一步提升。目前动力锂电池需求的增加,已对上游材料带来明显的增量效应。2015年碳酸锂市场表现最为明显,平均涨幅近30%,全球碳酸锂巨头TMC也宣布提价15%。锂电隔膜、电解液和正负极材料盈利水平也明显好转,并已逐步体现在公司业绩中。
业内人士指出,面对市场缺口,国内多家上市公司纷纷试水锂电池投资项目。据悉,目前至少有18家上市公司大举投资,总金额超500亿元,包括新宙邦、比亚迪、杉杉股份、天赐材料、多氟多等。具体来看,新宙邦是国内电解液龙头,客户覆盖三星SDI等国际巨头,上半年动力电池电解液出货量增长40%。由于今年以来全球六氟磷酸锂价格涨幅逾20%,对其核心材料电解液的提振作用显著,行业景气度也有望提升。
同行业的天赐材料目前锂电池电解液订单供不应求,产品存在提价预期,未来业绩有望持续放量。沧州明珠为我国动力锂电池隔膜龙头,目前拥有5000万平方米干法隔膜产能,2500万平方米湿法锂电隔膜项目预计明年将投产。此外,主营正极材料的当升科技,目前正积极加码NCA等动力电池正极材料投资,相关企业对锂电材料的投资热度不减。
产能过剩风险积聚产业整合势在必行
极具潜力的市场让锂电池行业上下游为之疯狂。各路资本竞相涌入,企业纷纷加速投产,看上去一片繁荣景象。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心存担忧,如此大规模的集中投入是否会造成锂电池行业的过热进而导致产能过剩
我国是锂电池重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锂电池产值约占全球市场的30%。2014年上半年,我国锂电池产量接近22亿只,进出口顺差达到6.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近10%和40%。特别是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电动汽车产量大增带动了动力锂电池产量激增,成为锂电行业的主要增长动力。
随着我国锂电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锂电行业也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市场现象。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一些地方政府在大项目战略驱动下对锂电项目大开绿灯,民间资本大量涌入,产能过剩困境初显。
据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就当前的锂电行业而言,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弱,产业集中度低。2012年,194家锂电生产企业中,总资产超过5亿元的占26.8%,固定资产超过1亿元的占36.6%。而作为锂电池全球最大生产国的韩国,却只有3家生产企业,第二大生产国日本也仅有7家。由于锂电行业市场竞争激烈,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企业利润率普遍偏低。
同时,锂电池标准建设滞后,安全事故多发。我国在电子、通信、轻工等领域共有16项锂电池标准,其中仅3项为安全标准,而国外锂电池安全标准占标准总量的60%以上。各行业标准安全要求也存在不协调、不全面的问题。另外,不同生产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生产环境、检测条件差距很大,尤其是手工作坊式的小企业缺乏安全、环保管理,致使厂区安全隐患重重、劣质电池产品充斥市场,厂区爆炸事故和电池起火事故时有发生。
在锂矿资源管控方面,监管力度不够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对锂矿资源缺乏统一规划,股权和采矿权分散,利益主体多元化,不利于资源合理开采利用。此外,合理的锂矿资源配给制度尚未建立,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凭借资源管控权借机寻租的行为。
业内专家建议,相关部门需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和集中整合。研究制定锂电行业准入条件,重点是技术水平、生产规模、资源利用、安全要求等方面,防止地区性盲目投资和产能盲目扩张。引导财政、金融、土地等资源向重点企业倾斜,推动行业内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向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产业园区集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实现集约发展。
透过锂电材料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当前整个电池材料市场扩张仍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扎堆发展现象比较突出,哪种电池盈利性好,相关企业便会一哄而上,电池材料市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对此,需要政策制定者从顶层设计上给予指导,引导行业发展的整体风向;投资企业也应避免盲目性的产能扩张,影响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引领电池新材料市场 固态电池崭露头角
电池技术经过了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最初使用的是铅酸电池,这种体积相对较大的电池至今仍在汽车上被广泛使用,之后便是镍镉电池,这种充电电池开启了便携电池技术的新时代,再后来有了镍氢电池,它的容量扩大了一倍。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大都采用了锂电池。
技术进步需要基础研究指引道路,同时也需要化学工业在产业化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电池材料的发展趋势是运用改性手段不断提升材料性能,并着手开发新的材料体系。改性手段目前主要为纳米化与元素掺杂,新的材料体系则包括富锂材料、硅酸盐材料、合金负极、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硅负极等。
固态电解质具有的密度和结构可以让更多带电离子聚集在一端,传导更大的电流,提升电池容量。勒克斯公司此前发布的报告指出,2020年固态电池技术研发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成本、能量密度和生产过程等方面进一步赶超锂离子电池技术。
据悉,如果以现有技术制造足以为电动汽车供电的固态电池,投入研发成本将会高达9000万美元。固态电池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在于电池生产效率低下。
近年来,全球不少相关企业都努力在电池的化学成分以及能量密度上寻求突破。博世公司日前宣布,计划在2020年之前发售一款新型电动汽车固态电池,能使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增加一倍,同时成本减半。
相同电量下,固态电池的体积将会更小。因固态电池没有液态电解质,封存将会更加容易,使用时不需要额外增加冷却装置和电子控件等,能有效减轻重量。固态电池还有另一项优势,在事故中损坏时不易发生爆炸或者起火。
专家指出,固态电池虽是未来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铝空气电池等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最终要看哪种电池能在商业化的规模和成本上达到完美的平衡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