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手机电池污染水量相当于3个标准游泳池”这句口号,作为环保宣传的月经贴,时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除此之外,还有“一节寻常电池使一平方米的土地永久失去农业实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所含的有毒物质会造成60万升水体的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诸如此类的宣传不一而足。先不深究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是不是真实有效,但就积极性来说,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环境污染的重视以及宣传程度的加深,人们的环保意识无疑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生产各类电池超过250亿只,并且以20%的速度不断增长。由此及彼,我国作为最大的电池生产国,占据世界总量的50%左右。以2013年为例,我国生产锌锰电池190亿只,碱锰电池128亿只,镍镉电池3.47亿只,镍氢电池7.78亿只,锂电池29亿只。但就是这世界1/2的电池,居高不下的高消费量,每年的实际回收率低于2%,这些废旧电池都去了哪里?
早在2003年出台的《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就明确规定,各类电池的制造商、进口商以及相关商家承担废旧电池回收责任。事实上,各类电池商家在回收责任方面并没有取实质性成效,究其原因,政策细则不甚完善,补贴后续措施没有跟上,导致商家积极性不高;民众电池回收意识没有形成,随意处理现象严重等。根源还是尽管法律有所规定,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废旧电池回收系统。
如此,便可以解释未经处理的废旧电池去了哪里。一部分未经处理,被随意扔掉,成为水、土壤等重金属污染的罪魁之一;另外一部分被初步回收,经过简单处理,对环境生态仍旧存在巨大的威胁;还有部分被专业回收机构正规处理,资源循环利用。
其实就开篇所说的,废旧电池的危害性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常识,至于危害的大小,并没有一个准确定义,有些被放大,有些被轻视。纸上谈兵终觉浅,为了配合国家环保工作的顺利推进,给民众正确的宣传,专业人员及科研机构等理应肩负起这份责任,通过精密的实验获得准确的数据。更深层次,在废旧电池回收上,技术创新部分丝毫不能落下,为回收处理工作提供不可或缺的技术保障。
环保产业链不断加码,固废处理板块的力度势必持续加大,废旧电池作为不容小觑的一部分,在接下来的回收管理中务必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并完善废旧电池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第二,制定符合基本国情的法律法规等政策体系;第三,建设好废旧电池处理的社会宣传普及体系;第四,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做到与时俱进,深挖废旧电池处理领域,变废为宝。
最后一句话:绿色道路阻且艰,电池回收要躬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