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很容易产生颠覆性创新。”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委员接受采访时如此断言。
3月2日,在由科技日报社主办的《科技创新大讲堂》上,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这样描述颠覆性创新造就的“未来汽车”:“自己会开,需要时出现,下车就不见,随时充电、高效利用,能源和拥堵问题就不存在了。”
创新创业“大佬”们的想法与武汉理工大学教授胡树华委员的提案不谋而合——“抓住新一代轿车机遇实施国家汽车创新工程”。“就像苹果公司重塑手机行业一样,智能手机革旧立新,挤没了诺基亚,拖垮了摩托罗拉。”胡树华委员表示,新能源、新网络、高智能带来的契机,会颠覆汽车行业。
产业技术积累“快过你想象”
实际上,已经有人在试吃“第一只螃蟹”。有媒体报道,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一直在审视汽车领域,寻找“将软件和服务搬到汽车上”的路径,并开始招募人手,寻找电池和机器人方面的技术专家。谷歌在1月也表示,将在五年内推出自动驾驶汽车。
“我在车里接电话,可以把他虚拟到我的副驾驶上,近距离交流。”胡树华认为,未来的汽车将50%是交通功能,30%为了工作,20%提供生活娱乐。“这些技术都成熟了,而且快过你的想象。春晚上李宇春的节目就用了这个技术。”
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变化远超能源消耗方式的变化,胡树华解释,“只有电机、电池、电控3大部分的新能源汽车是没有发动机的,也没有仪表盘”。
结构的完全不同给了汽车成为网络终端的可能,胡树华说,“把智能技术嫁接进去,汽车会拥有自己的系统,进行判断、分析。再把一个智能汽车接入到网络里,让它能够定位、互相连通,就能做到车联网,成为自己会开的车”。
李开复对融合了新能源、新网络、高智能的新一代汽车有更清晰的描述,“汽车完美共享,我们只需要2.5%的车,效率更高,而哪怕只减少80%,用20%,拥堵能源问题都可以解决”。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瓶颈在慢慢被破解,东风汽车公司高级工程师马力委员说,他看到过行驶四年、150万公里的大客车电池衰减只有10%,“无线充电也在城市公交的终点站上试点,车位下面就可以实现大功率充电”。他预测,十年后,有了渐趋成熟的基础技术,“汽车可能不再是机电产品,而是电子产品”。
“改良”创新遭遇惰性 传统行业外强内荏
“上了车”的产业往往存在对新事物的抵触。胡树华分析,“新能源车为什么多年发展不快呢?老牌汽车工业企业,如果把新能源车搞上来,原来的生产线势必面临淘汰,损失较大。所以越是大企业越有创新惰性”。
马力也认为,“受迎合市场、维持经营收益的牵绊,企业承担周期长、见效慢的基础性研发负担重”。
在我国,大型汽车国有企业存在另一种惰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委员认为,国企领导在任期内不想投钱创新冒险。尽管国家实施了税收加计扣除政策,对国有企业的影响并不大。他建议通过改变增加一把手的考核指标推动创新,“不能光考核企业利润,还应该考核任内有哪些成果被扶植转化”。
“这也是我国汽车电池技术在比亚迪等民营公司发展和转化迅速的原因。”胡树华说。
成本高也会对普及率产生影响。马力认为,“多套系统的嵌入势必拔高汽车价格,推广初期市场接受程度会低,企业独力难支”。
在胡树华看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作用,但将汽车产业拱手相让,“传统汽车产业不是国人的产业”。
“合资的汽车企业,如果遇到国际危机,会不会被撤资?”马力很担忧。
“自主品牌弱势,自主技术少,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在外资手里。”胡树华说得严厉,“整个汽车工业基本全军覆没,成为别国的‘殖民’产业。”
“基本是这样,”马力表示赞同,“国家层面的研究机构,目前多以管理和服务为主,很少从事技术产品的开发研究。”
在马力的印象里,外国技术的输入蚕食了我国的技术力量,技术梯队有所退化。“如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现在的主要职责是认证、检验和提供技术情报咨询等;我国汽车行业的统领主管原来是汽车局,现在也没有了。”
抢抓机遇组织联合 “新汽车”势在必行
事实上,我国的互联网巨头已有所察觉,2014年,百度启动无人驾驶汽车研发计划,成为国内率先宣布谋划新一代汽车的民营企业。
然而,和谷歌、苹果的体量相比,百度并不具备优势,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委员今年提交提案呼吁搭建“中国大脑”,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提高基础设施,希望得到国家层面支持。
“机会稍纵即逝,晚一步就可以错失机会。”胡树华说,“在技术发展水平指数级增长的时代,国家必须抢抓机遇,否则可能再次落于人后,受人钳制。”
弯道超车是个趋势,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国家层面必须发力,马力建议,新产业萌发初期,应该在国家层面研制技术、统一标准,“再卖给国内企业也可以”。
“应该在中央层面成立领导小组,联动实施国家汽车创新工程。”胡树华认为,在领导小组下搭建制定实施专项计划的管理平台和联动攻关的技术平台,突出新一轮汽车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新网络三大领域重点攻关,同时,给予产业资金支撑、市场支撑、人才支撑和基地支撑。
“只有组织官产学研大联合,动员全国的科技力量和有效资源,才能把各方资源嫁接到一起,抢占新一代汽车技术的制高点,汽车行业的颠覆性创新才有可能出现。”胡树华说。
(责任编辑:admin)
直击“绿色能源·智能制造” 共话动力锂电池技术进展与智能2017-03-03 18:48
|
中国将建”四纵四横”城际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2017-01-18 17:48
|
奥迪国产“电动车”将上市 年产近4千辆2016-08-09 17:51
|
防患未然,山东“无死角”清查行业“家底”2016-08-09 17:05
|
国家引入行业中的“鲶鱼”,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2016-05-27 12:02
|
机构抢筹,“锂电池风”劲刮不止2016-05-18 16:19
|
安瑞达:“专注+专业”抢占动力隔膜市场2016-05-18 13:31
|
充电运营:“硬件”与“软件”缺一不可2016-04-29 09:21
|
解析碳酸锂和多晶硅“涨”的不同2016-04-29 09:18
|
北京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出台 900米内一“桩”2016-04-22 10: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