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上海市7月车牌拍卖落槌。上海市国拍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天沪牌最低成交价为74600元,环比上月高出800元;平均成交价为74680元,比6月上涨784元。与此同时,7月沪牌参拍人数再创新高,破纪录地达到13.6万人,而中签率也因此降至历史新低的5.4%。
与高价沪牌受热捧的情况几乎完全相反的是,上海市为鼓励
新能源汽车的私人购买,于2012年底拿出“首期2万张”免费牌照,目前已被申领的免费牌照仅为2000余张,为投放额度的10%左右。
两相对比,映射出的是消费者在对传统汽车和
新能源汽车接受度上的现实“鸿沟”。在业内人士看来,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仍在于基础设施匮乏以及售后产业链的不完善。
以上海为例,据上海市经信委透露,虽然目前上海市电力公司已在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学校、居民小区、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点177处,部分充电桩企业在虹桥枢纽等地建成了100多个公共充电桩。从数量上看,虽然政府已经为新能源车的配套做了大量工作。“但这些充电桩基本上都集中在公共领域,进入社区的屈指可数。”上海高瞻
新能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徐维翰此前曾表示。据其透露,在此之前,上海部分销售
新能源汽车的经销商曾表示,只要消费者选购
新能源汽车,4S店将派出专门的团队,与小区物业等进行协商,以帮助消费者落实充电桩的安装。但在实施过程中,以高瞻为代表的4S店才发现要推动充电设施进入社区,是一件极具难度的事情。“不仅需要说服小区物业,还需要和业主进行沟通,包括布线、拉桩,每一个步骤都耗时耗力,最后也不一定能成功。”徐维翰说。最后,4S店几乎放弃了这样的“推进”和营销模式。
“现在来买
新能源汽车的人,我们首先会详细了解其居住情况,是否适合建充电桩,也会派出专门的人员对其居住地进行‘勘察’,帮助其规划合理的布线和安装方案,但后期的沟通需要车主自己解决。”上海地区另一家
新能源汽车经销商表示,而更有经销商表示,在包括荣威550plug-in以及比亚迪秦等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上市后,销售人员一般都会推荐消费者选择插电式混合动力而非纯电动,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旦充电问题得不到解决,整个购买计划都会流产”。
相对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似乎更接“地气”,一方面,由于双动力系统,插电式混合动力摆脱了对充电桩的依赖,与此同时,较低的油耗又满足了消费者对燃油经济性的追求。但事实上,插电式混合动力依然有其“短板”所在。“最大的问题应该是购买成本。”上海地区一家比亚迪汽车的销售人员说。以上述荣威550plug-in以及比亚迪秦为例,在国家和地方补贴的双管齐下中,虽然上述两款车型的价格已经降至15万元左右,但与同级别燃油车相比,“价格依然贵了至少30%”。
与此同时,对上述两类车型来说,相关产业链的不完善也是阻碍其市场化的又一大难题。比如
电池,一位消费者认为,虽然车企大多针对
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推出了“五年十万公里”甚至更长的质保期,但在这之后,电池衰减或更换该如何处理?再比如,传统的燃油汽车,五年后的残值率几乎还有50%,而
新能源汽车的绝大部分成本都集中在电池身上,约占整车成本的30%甚至以上,因此,五年或更长时间之后,一旦电池报废,车辆的残值率也所剩无几,这中间的“差价”该如何弥补?对消费者来说,这都是极为现实的问题。
因此,有观点认为,虽然近期国家针对
新能源汽车推出了系列的优惠政策,但要让新能源真正走入百姓家,政策仍需进一步细化,前端的配套和市场之外,后端的产业链和服务也亟待跟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