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光伏组件价格的回升,整个
光伏产业在经历了两年多的亏损之后于去年年中迎来扭亏为盈的平衡点。然而,我国
光伏行业远未走出困境,不仅面临着兼并重组迟滞、品质竞争乏力等障碍,更有一些地方政府盲目乐观,再现越位干预,以致出现落后产能死灰复燃的苗头。
价格回升企稳兼并重组远未完成
近期,记者在江苏、江西、河北等地走访多家
光伏企业了解到,2013年初以来,作为终端产品的
光伏组件价格出现小幅回升,最终稳定在约70美分/瓦。
中国
光伏产业联盟秘书处王世江博士就行业先进水平的
光伏组件生产成本算了一笔账:硅料11美分/瓦+硅片制造11美分/瓦+
电池片制造13美分/瓦+组件制造15美分/瓦=50美分/瓦“这只是生产成本,全成本还要增加设备折旧、资金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因素。
光伏组件的销售价格达到65美分以上,就可以覆盖整个产业链的全成本”。
“2013下半年开始,公司的毛利润能达到约10%,净利润约7%。同样是70美分/瓦的售价,二季度时就处于亏损状态。一方面
光伏行业通过技术进步与管理精细化,一直在降成本。另一方面,行业内生存状况较好的企业,一直在努力降低资产负债率,资金成本也在下降中。”中电
光伏董事长陆廷秀介绍。
“从上市公司来看,国内A股26家
光伏企业2013年80%以上的企业已经扭亏为盈。”王世江介绍,“今年
光伏产业的盈利能力会有所增强,但基础仍然薄弱。这是因为
光伏行业兼并重组远未完成,产能过剩还没有根本性改观。”
常州天合公司董事长高纪凡介绍,2012年全球
光伏组件产能达到65吉瓦的历史最高峰,其中我国就拥有40吉瓦。与此相对的是,2012年,全球市场的组件需求量仅为31吉瓦,2013年达到约36吉瓦。“今年
光伏产品的需求仍有所增长,但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改变。”产能过剩之下,部分中小企业陷于停产,但机器设备都在厂房里,没有彻底退出。去年下半年组件市场价格回升到70美分/瓦后,部分中小企业再次复工,行业的小、散、乱现象正在抬头。
“前几年的
光伏投资热潮中,不少
光伏企业都是当地政府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绩工程,地方政府在行业性损亏中越位干预,提供种种保护措施,让企业成为‘停产而不破产’的‘僵尸企业’。”王世江说,“这种做法严重干扰到市场规律发力,行业兼并重组步伐迟滞。‘优不胜劣不汰’怪象已造成我国的
光伏产业的领先优势被发达国家越追越近。”王世江说。
出口欧盟受阻品质竞争有心无力
根据我国与欧盟之间关于
光伏产品的价格承诺谈判,2013年8月6日起,我国
光伏组件出口欧盟市场设定的价格底线为56欧分/瓦(约合76美分/瓦),同时中国输欧
光伏产品每年总量不得超过7吉瓦,有效期到2015年年底。该价格底线按行业性成本下降可适时调整。
记者从中电
光伏、常州天合、晶科能源、河北英利等多家
光伏龙头企业了解到,价格承诺执行以来,我国商务部与欧委会反复谈判争取来的出口配额,却因企业产品的品质竞争力不足,而白白浪费。
中国
光伏产业联盟粗略估算,实行价格承诺后,我国
光伏产品对欧盟的出货量同比下降70%以上,这意味着出口配额的利用率不足30%。“设定价格底线后,我国
光伏组件在欧盟市场的‘低价’优势彻底丧失,产品的品质成为竞争力决定因素。”王世江说。
中电
光伏市场部经理钟章伟介绍,价格承诺之前,中国大陆的
光伏产品长期占据着欧盟约70%的
光伏市场份额,其余份额被台湾、韩国、日本及欧盟自身的企业瓜分。日本与欧盟的
光伏产品以高档
光伏组件为主,而韩国、台湾与大陆的产品都属于中低档。去年8月以来,原属于大陆的市场份额主要被韩国与台湾的产品抢占。
“总体而言,我国中低档产品的质量不如台湾与韩国,高档产品性能不如日本与欧盟,在欧盟市场的占有率已不足30%。”王世江说,“全球十大
光伏企业中,我国虽然曾长期占据了8个席位,但在欧盟市场被广泛认可进入高端品牌的只有无锡尚德。去年无锡尚德破产重整后,我国
光伏行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更显严峻。”
据了解,SUNPOWER、日本夏普等全球
光伏行业以技术领先著称的公司,其高效
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率已达到22%,而我国还停留在两三年前的约20%。
高纪凡介绍,我国
光伏行业多年来走了一条低价竞争的发展道路,对产品品质与品牌影响力重视不足。“对欧盟价格承诺后,原有的缺陷被突显出来。中国
光伏产业是否良性发展,不仅要看全球的市场份额,更要注重在欧盟、日本等
光伏高端市场的占有率。”
采访中,中电
光伏、常州天合等
光伏龙头企业都坦言,我国
光伏行业兼并重组的迟滞造成优势企业难以胜出,长期在盈亏平衡点附近挣扎,导致产品升级“少钱可用”的困境。
中国
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介绍,另一方面,我国
光伏产业走高品质道路还面临着市场端的短板。“高性能
光伏产品面市之初往往性价比不高,具备市场竞争力需要市场与时间的培育。在市场端,日本、美国市场对性价比的敏感度较低,而我国一直是低价竞标。”
政府频频越位落后产能死灰复燃
随着
光伏产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扭亏为盈,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地方政府蠢蠢欲动,动用行政手段为
光伏落后产能的死灰复燃推波助澜。
记者在江苏一地级市了解到,2013年下半年以来,该市为了助力当地
光伏企业复苏,向市
光伏产业协会拨付财政资金,再由产业协会出面,对在市域内完成配套产品采购的企业进行奖励。
王世江介绍,在作为
光伏原料的多晶硅领域,我国43家投产企业去年仅9家企业维持生产,但这些停产一年多的34家企业中却仅两三家破产。近期,记者在青海、四川、江西了解到,产业出现回暖迹象后,这些“停产而不破产”的企业正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开展复工准备。
黄河水电公司新能源分公司在西宁经济开发区的多晶硅项目有两条1250吨的生产线。因单线规模过小,生产能耗居高难下。据了解,每吨多晶硅的生产成本为17万元,产品全部由同属黄河水电公司旗下的
光伏电池片企业按每吨25万元,进行内部采购。
记者了解到,当前多晶硅的市场价格仅为每吨15万元。黄河水电公司新能源分公司的多晶硅项目显然已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本该被市场淘汰的多晶硅项目,不仅作为国有企业的黄河水电公司不惜代价“托底”,项目所在地的青海省政府更协调银行放贷,希望借
光伏行业性扭亏的时机,进一步扩大产能。
一位业人士介绍,为促使停产多时的“僵尸企业”复工,去年下半年以来,在金融部门对
光伏产业普遍收紧银行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以政府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再转手将资金输送给
光伏企业。这样的做法使国家以金融手段促进
光伏产业兼并重组的效果大打折扣。
“去年上半年,有一家停产多时的中型
光伏电池片企业找到我们,想把设备低价出售。可下半年组件介格回升后,这家企业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资金扶持,一边欠着银行的贷款,一边又开始恢复生产。”陆廷秀介绍。
“我国
光伏行业亟须深度调整,消除落后产能。但现实是
光伏行业稍有些好转,地方政府从局部合理利益出发,调动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养落后产能。”王世江认为,“没有‘企业破产去产能’这条腿,仅靠‘市场需求增加’的单脚跳,
光伏行业的供需平衡会被延迟三四年。更可怕的是,到时行业秩序仍是一片混乱。”
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我国的
光伏行业要加强自律,坚持按市场变化决策,避免为地方政府的盲目乐观情绪鼓动而冒进。另一方面,银行受地方政府左右的非市场化信贷情况短期恐难于改变,加之国企在
光伏产业中的非市场化经营,一两年内
光伏行业恐难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