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汽车行业呈现出的电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新趋势已经毋庸置疑。但是,我们需要从更宽的、或者说更具战略性的角度,来看待汽车的智能化和网络化。
汽车产业领跑新工业革命?
眼下,大家对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议论很多,先行工业化国家也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德国工业4.0计划、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以及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推动的大战略。这些都意味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那么,汽车产业能否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代表性产业?
众所周知,新一轮科技革命最重要的特征是信息网络技术和制造业的充分融合,也就是说,信息网络技术会对制造业产生深刻影响,而且是全面的影响。
在论述前两轮工业革命的时候,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为特征,代表性产业是纺织机械化产业,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就是汽车产业。现在有人提到第三次工业革命雏形案例的时候,再次列举了汽车,那么,对于汽车产业能否引领工业革命,需要参照三个依据:第一,从供给角度考虑,汽车是否引发了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效率甚至产生新的业态;第二,从消费角度看,汽车的变化能否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影响;第三,是否有标志性的技术广泛得到应用,这主要体现在技术的渗透率上。
首先从生产方式的变革来看,汽车产业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很多人列举《经济学家》杂志讲到的大众汽车的案例——模块化生产方式。这也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大众提到的“全球的汽车能源技术将呈现多元共存”的格局。针对这一格局,大众的做法是,用MQD模块化生产,也就是说,它的动力系统是一个模块,在设计上可以很方便的更换动力系统,进而实现多元技术共存的局面。
其次,笔者观察到一个现象,现在,对人们生活和社会产生普遍影响的、人们更加乐于讨论的,已经不再是网络技术,而是智能汽车。纵观整个行业,产品的智能化将是这一轮汽车智能化发展当中非常重要的特点。
再次,代表性的技术是否已经渗透应用到汽车领域,这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但至少有一点,就是目前的3D打印,应用最多的恰恰是在汽车行业,据公开资料显示,大致能占到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的32%。当然,这种技术用在汽车行业的目的,并不是用作批量的生产,而是用在新车的开发上,以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的周期。因此,目前的应用仍然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大面积的渗透,所以不能妄下结论说汽车产业是领跑性的产业,但根据以上三个依据以及背后的现状,可以判断,汽车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非常重要的产业之一。
互联网带来四大产业变局
而反过来看,最新的工业革命又将能够给汽车产业带来哪些变化?最大的应算是生产方式的个性化。
近两年来,业内人士一直在讨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就是个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的出现。而在汽车行业中,个性化已经没有太多的异议,因为,很多企业多年前就已经按定单生产。但在新时代,个性化生产的内涵和广度恐怕要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其次,很多国外的经济学家都在预测,分散化生产将在汽车行业出现。而目前,也有中国人在欧洲开设这样的生产汽车的公司——没有四大工艺、没有规模经济、去中心化,但是做到了低成本多样化,采取众包制造、众包设计等这样一种分散化生产方式,可以说,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
但变革并不意味着颠覆,尽管有人认为,大规模流水线将终结,但分散化生产会不会出现还有待观察。因为当下,即便在欧洲,一些跨国公司的CEO在讨论“汽车界的规模生产会不会改变”类似的问题时,仍会做出“难以预测”的回答。而像上面提到的案例,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应该不会出现在现有的汽车大企业当中,但相信会出现在一些新兴企业,特别是细分化市场当中。
再次是产业组织结构的变化。随着平台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产业组织方式形成趋势,诸多电商平台出现,汽车也可能会出现平台化的趋势。
最近笔者观察到一些现象,就是以特斯拉、丰田为主的一批车企,纷纷开始开放技术、开放专利。而众所周知,新一轮科技革命最大的变化就是形成开源式平台、开放式平台,最具体的表现,则是开放专利、开放技术。特斯拉和丰田能否形成平台,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验证,但最起码,随着诸多车企开放自己的技术,在车联网等类似一些应用上,会有平台经济以及借助平台经济运作这样一些平台性企业出现,届时产业组织方式将出现重大变化。
最后,互联网可能会带来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变的趋势,比如车联网技术,就是让汽车产业从制造业往服务业方向发展。还有,汽车营销方式网络化也成为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这里说的网络化,已经不是简单的通过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来降低营销成本,而是要充分通过社交方式开展营销,比如特斯拉等车企的营销方式,已经带有社交化的色彩。未来,营销方式的多样化,必将引起产业形态一系列的深刻变革。
笔者曾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讨论过,在当前一切没有尘埃落定的时候,政府应该怎么办?他给出的建议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其特征就是应当在干中学。政府在干中学,企业也要在干中学。针对整个汽车行业管理,未来,应该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前置性管理多,事中、事后管理少且立法欠缺等问题。只有如此,方能适应互联网变革给汽车行业带来的新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茹彩忠:充电技术多样化分析 充电桩并非不二之选2016-08-10 14:40
|
李玉军:对动力电池材料发展的建议2016-08-08 14:46
|
李万里:新能源汽车应持续为先导型产业撑腰2016-08-04 10:17
|
墨柯:电动汽车市场发展已基本摆脱油价掣肘2016-04-29 08:38
|
贾跃亭:要颠覆特斯拉电动汽车主导地位2016-04-26 09:42
|
广汽吴松:传祺新能源汽车要后来居上 明年开启大规模推广2016-04-26 09:21
|
发改委姜克隽:10年后国企电动汽车产能会过剩2016-04-25 09:22
|
专访科力远张彤:2018年将迎来混合动力汽车大规模推广2016-04-25 09:17
|
张志勇:影响汽车品牌未来胜负的七项关键因素2016-04-25 09:03
|
何仑:日本丰田电动车比我们领先几步?电池困境何处?2016-04-25 08: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