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黑马,我们是厚积薄发。”当被问及宁德时代能成为黑马的原因时,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如此回应记者。
2017年,成立六年的宁德时代超过比亚迪,坐上全球新能源动力
电池第一的交椅。2018年6月,宁德时代在创业板上市。截至3月10日,宁德时代总市值超过1800亿元。
跟公司的庞大体量相比,曾毓群的行事风格堪称低调。他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从着装打扮上也更像一家工厂的厂长。
2011年,曾毓群将汽车动力电池业务从原有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独立出来,成立宁德时代(CATL)。由于之前在消费品电池等方面的技术积累,加上当时国内在此方面的空白,宁德时代迅速崛起。
从公开资料看,在宁德时代长长的客户名单中,有上汽、吉利、北汽新能源、宝马、大众等传统车企,也有蔚来等造车新势力。
2018年,宁德时代实现营业收入296.11亿元,同比增长48.08%,实现扣非后净利润31.1亿元,同比增长30.95%。2018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占全球动力电池21.9%的市场份额。在宁德时代崛起的背后,曾毓群称“有自己的方法论”。
跟比亚迪在电池、新能源汽车、传统汽车、电子产品等领域均有涉足不同,宁德时代更为专一,“我们能力差一点,就专注做一个东西”。
越专注,越强大。2018年7月,宁德时代宣布在德国投资2.4亿欧元建立电池工厂,预计于2021年投产,2022年达到产能14亿瓦时。据外媒报道,在2019年2月,宁德时代欧洲总裁宣布,将扩大产能至原来的7倍。这意味着宁德时代德国工厂的规模将超过特斯拉超级工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池工厂。
“企业发展就像马拉松赛跑,你不能歇着,要一直有目标。”曾毓群说。
就跟他作为后起之秀改变了行业排名一样,他对未来的竞争局面也不乏危机感。“一定要有一个稍长远的规划,2025年会怎么样?2035年我们汽车行业应该会是什么样?我们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跟规划?跟谁合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说。
今年两会,他的提案内容也跟新能源有关,其中包括储能跟
电动车怎么融合。
“我觉得储能这个事情很有意思。”他说。假如一辆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有500公里,实际上每天行驶可能在50公里,剩下的450公里续航是浪费的。如果把这450公里所用的电储存下来,卖给电网,可以补差价,车停在那里也可以赚钱。在他看来,这个想法要实现还需要体制方面的改革,变成一个智能电网。
以下为曾毓群在3月9日接受媒体的采访整理:
记者:宁德时代的毛利率从2017年的40%多降到2018年约30%,主要原因是什么?
曾毓群:从制造业来说量越来越大,毛利率会下降,但是总体规模或收入会提升。
记者:现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在退坡,企业是否有压力?
曾毓群:对,但是没有压力是不会有进步的,最终我们肯定要在压力中前行,在压力中去创造,英文叫No pain no gain。
记者:宁德时代一直在做锂电池,您如何看待氢燃料电池的技术路线?
曾毓群:我们氢能源一直在关注,目前并没有太大的力量投入到氢燃料电池。目前的锂离子电池对电动车尤其乘用车来说是比较适合的,这个方向可能更适合于市场和应用。我们对氢燃料电池没有做研究,但是对固态锂空气电池、固体锂硫电池都有研究。在我看来,目前还不是我们大量投入氢燃料电池的时候。
记者:您会将特斯拉视为竞争对手,怎么评价他们的动力电池?
曾毓群:这几个竞争对手我都挺尊敬的。特斯拉的动力电池有它的特点,它用了这么多圆柱形,一个电芯如果失效了,整个电池可能问题不大,这是它的一些优点。当然它有它的缺点,就是它的连接太多了。从可靠性来说,越复杂的东西,可靠性是越难搞。我通常会喜欢简洁化。有些人设计喜欢做加法,我们设计喜欢做减法。
记者:宁德时代目前是全球新能源动力电池市场的老大,目前也在国外建厂跑马圈地,公司是如何保持领先地位的?
曾毓群:这个并不是一个跑马圈地的问题,因为人家跟你合资是因为你现在暂时领先,他们的产品可能需要你的电池,你要不断努力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市场需求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主机厂商,就是车厂的需求,另外一部分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技术跟产品,让跟我们合作的车厂的车在市场上卖得好。只有为客户创造了价值,最终我们才能发展。
国外也一样,我们通过一个个项目在不断努力。就像马拉松赛跑,你不能歇着,要一直有目标。
记者:宁德时代在德国建厂之后,当地政府也在推动打造独立的新能源电池联盟,现在公司是否面临来自外企的竞争压力?
曾毓群:国外企业已经全面规划了新能源,比如说大众就宣布2026年之后再也不会出新的燃油车,它所有的力量都转到新能源。所以我为什么呼吁面向2035年的规划比较重要,因为中国已经先走了一步,不要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你看人家醒过来了,所有研发力量已经转在新能源、智能化这方面。我们原来走的方向是非常对的,现在走了一半以后大家开始有点迟疑,还以为别人没跟上,其实别人都在做了。
记者:你会对此感到担忧吗?
曾毓群:我们一直是在全面竞争中成长起来的。
我之前也是从消费品电池做起来的,从来就没有什么国家政策保护,但是初期其实国家政策是很重要的,最后我们成长到一个程度的时候肯定是要全面竞争。全面竞争很好,能促进进步,没有竞争就是闭门造车,所以我觉得国家讲全面开放全面竞争是对的。但是为什么前面的政策又是好的? 因为在某些方面我们原来基础很弱,就像小孩一样,你要养他到18岁,再放他出去。这是对的。
记者: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最近评论称中国汽车行业有点粗制滥造,您对此有何看法?
曾毓群:大家不能把苹果跟橙子放在一起比。大家总是觉得可能德国的宝马的生产线如何自动化,我们生产线好像没宝马好。但其中有一些中国国情在里面。
第一,成本是最重要的。中国人力成本稍微低一点,而且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解决就业问题,并不是他们那个东西我们都不会做,但会做的做完了,就业还是很大问题。
第二,跟品牌有关系。我们现在国内的品牌还没提升到那个程度。卖50万、100万的品牌,跟卖10万、15万的品牌是不一样的。所以,市场定位和需求决定了生产线的不同形式。
实际上从技术上来说,我觉得不是那么困难,如果大家都是制造10万元级别的车,我们现在的制造水平不会输给任何人,但是因为人家做的是100万元一辆的车,所以可以精雕细刻,制造水平会高一点。我们目前还没有100万元的这种国产车。
(责任编辑: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