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金调研归来,旗帜鲜明看多钴板块”,安信证券齐丁团队6月12日发布的研报明确指出。
次日,华友钴业(603799.SH)、寒锐钴业(300618.SZ)等概念股涨停,随后两个交易日连续走高。至6月15日收盘,寒锐钴业再次上涨逾4%。
近期钴行业概念股的上涨逻辑,与锂电高度一致,均为产品涨价所带来利润提升,对此长期关注价格变动的业内人士,更是早有预期。
经过今年4月、5月的调整后,本月国内钴价再次重拾升势。有色金属研究机构安泰科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6年7月开始,国内金属钴从19.5万元/吨一路反弹至43万元/吨的高点。
“目前市场成交价在39万元/吨左右,而5月时最低成交价只有33万元/吨”,安泰科首席分析师徐爱东15日指出,此前调整主要是受市场抛售低成本库存所影响,而钴精矿则维持在高位,所以从成本推动角度来看,钴价有望进一步走高,但能否被下游接受有待观察。
海外并购频现
“钴价波动一直都很剧烈,其应用领域主要以3C为主的锂离子
电池为主,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三元
电池一开始并非主流,后来随着续航能力、安全性的提升,新能源汽车对三元汽车的需求逐渐提高,相应加大了对钴的需求。”徐爱东介绍称。
处于行业前沿的企业嗅觉无疑最为敏锐,并纷纷展开收购、扩产计划。
2016年5月,洛阳钼业(603993.SH)曾公告,拟斥资26.5亿美元收购Tenke铜钴矿项目56%股权,同年11月完成收购。按公司披露的经营计划,2017年,Tenke铜钴矿的钴产量将达到1.8万吨。
“目前海外项目处于正常运行,只是后续是否会进行扩产,目前还不能确定。”洛阳钼业证券部人士15日告诉记者。
华友钴业布局更为“超前”。上市初期,公司募投项目便包括了衢州的年产1万吨(钴金属量)新材料项目等;2015年6月,公司发布的定增预案,也包括了刚果(金)PE527铜钴矿权区收购及开发项目。
“PE527项目已于今年年初启动建设,目前正在开展土建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预计年底前完成项目建设。”今年4月华友钴业曾表示,未来PE527产能规模可达到3500吨/年。
各家公司表现如此积极,从侧面也印证了对下游需求的强烈看好。
更遑论已有成功案例在先。2014年,天齐锂业(002466.SZ)便曾将泰利森锂业纳入麾下,并一举占据上游锂精矿的优势地位。随后新能源汽车需求带动碳酸锂价格飙涨,公司盈利能力迅速提升。
目前涉钴上市企业中,均具备各自特点。
“各家公司特点比较明显,洛阳钼业属于综合能力最强的,在2015年钴价低迷时,Tenke铜钴矿仍在盈利。掌握上游钴矿资源后,成本优势相对明显。”徐爱东评价称。
据她介绍,华友钴业由于在刚果布局较早,也有能力在当地获得钴矿资源,加上公司冶炼能力全球最大,其产品种类较多,可以覆盖到更多的终端客户。
相比之下,寒锐钴业则属于“小而精”类企业,产品主要以钴粉为主,今年4月至5月下跌期间,钴粉又是相对抗跌的品种。
此外,格林美(002340.SZ)依靠回收的渠道,很难满足其冶炼原料的需求,但是通过循环经济,公司可以获得一定补贴。
定价体系“另类”
“基本金属主要看LME,但是钴的主要参考报价却是英国金属导报的MB,现在是一周报两次价,所以钴并没有连续的价格走势。”卓创资讯有色金属行业分析张伟15日介绍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国际钴矿供给主要集中在刚果(金),全球70%的供应来自于此。而大宗商品巨头嘉能可公司不仅具备拥有自产矿,其本身还扮演着贸易商的角色,其在价格段的把控能力毋庸置疑。
百川资讯钴行业分析师杜帅兵15日便指出,“近期钴价的上涨便受到了一定国际价格的推动,本周三MB的报价还是继续往上调。”
据他介绍,2016年底时,刚果(金)供给出现问题,随后嘉能可便宣布旗下钴矿停产,彼时又叠加了来自国内暴增的需求,使得钴价连续走高。
即使如此,今年4月至5月期间,国内钴价仍与国际价格出现了一定背离。
安泰科数据显示,MB钴今年3月报价为23.54美元/磅,到4月份时已上涨至24.82美元/磅,同期国内金属钴每吨价格则从43.07万元下跌到41.54万元。
对此杜帅兵解释称,“在国内钴价还是在20多万元的时候,产业链各环节均处于补库阶段,部分贸易商更是进行大量囤货,当3月份钴价涨至40万元高位时,部分贸易商开始集中抛售。”
徐爱东则指出,今年二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低于市场预期,“5月份,市场采购不活跃,包括正极材料在内产业链各方都有库存,大家都在消化库存。”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中国是钴冶炼大国,但钴资源却相对匮乏,钴精矿主要依赖于外部进口。
“国内拥有钴矿资源的只有金川集团,而在国内钴价下跌期间,国际钴精矿却是一直在延续上涨,因为目前国际供给相对稳定,短期内很难有新的产能会释放出来。”张伟介绍。
按这一逻辑推断,外部钴精矿价格的上涨,势必也将推高国内冶炼企业的生产成本,而这将对未来国内钴价形成支撑。
杜帅兵也认为,目前钴消费的主要增量来自于动力电池,虽然国内的供应相对过剩,但是考虑到库存、生产消耗,刚好可以维持平衡,“只要下游需求能够持续增长,供应便会出现紧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