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闻说 > 企业 >

宁德时代双轮破局:8 月换电新增 105 座 / 换电 103 万次 储能 48GWh 订单筑全球化壁垒

一、换电业务 “双破百”:标准化与规模化的关键跨越

 

宁德时代 8 月换电业务实现里程碑式突破,单月新增换电站 100 座、用户换电次数突破 100 万次,这一 “双破百” 成绩标志着其换电网络从试点验证迈入规模化运营阶段。根据行业数据,截至 2024 年 6 月全国换电站保有量为 1582 座,宁德时代单月新增量占此基数的 6.3%,按此速度推算,其换电网络规模年内有望进入行业前三。

 

这一突破得益于换电标准化的政策红利。2024 年 11 月实施的《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国家标准,解决了此前电池规格不统一的行业痛点,使宁德时代的共享换电模式能够快速适配更多车企车型。在商用车领域表现尤为突出,通过单侧整体换电和顶吊式换电技术创新,其重卡换电解决方案已在港口、矿山等场景落地,与蔚来聚焦乘用车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数据显示,2025 年商用车换电渗透率已升至 18%,宁德时代在该领域的布局正迎来收获期。

 

用户端的效率提升更为显著。采用宁德时代换电方案的网约车司机反馈,单次换电时间压缩至 3 分钟以内,较快充模式节省约 40 分钟,日均接单量提升 12%。这种 “车电分离” 模式通过电池租赁降低购车成本 30% 以上,在出租车、城市物流等运营场景快速普及。随着换电站覆盖密度提升,其服务半径已从年初的 50 公里缩短至 30 公里,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核心经济圈形成 15 分钟换电圈。

 

二、储能电芯全球化:314Ah 技术撬动 48GWh 订单

 

在储能领域,宁德时代 314Ah 大电芯产品持续获得国际市场认可,目前在手订单超 48GWh,其中澳大利亚和非洲项目占比达 60% 以上。该电芯凭借 394Wh/L 的体积能量密度和 6000 次循环寿命(80% SOH)的技术优势,成为大型储能项目的首选方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中,该电芯通过 - 20℃至 55℃的宽温域运行能力,适配当地极端气候条件,保障新能源电力稳定输出。

 

订单结构反映全球储能市场的差异化需求。澳大利亚作为目标市场,2023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达 18.56%,但燃煤电厂退役催生大量电网侧储能需求,其在建储能项目规模达 6GWh,宁德时代的 4 小时长时储能方案已中标其中 3 个项目。非洲市场则以离网微网项目为主,314Ah 电芯的高能量密度特性可减少储能系统占地面积 40%,特别适合肯尼亚、南非等国的偏远地区电力建设。

 

这一成绩与全球储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形成共振。中研普华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预计达 221GWh,宁德时代 48GWh 的在手订单已占据近 22% 的市场份额。更关键的是,其电芯技术通过 “高安全性 + 长循环寿命” 的组合,使度电成本降至 0.3 元以下,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15%,在澳大利亚工商业电价机制下具备显著的经济性优势。

 

三、厦门基地投产在即:60GWh 产能支撑双轮加速

 

作为 “双轮驱动” 的产能基石,总投资 130 亿元的厦门时代新能源基地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计划年底投产。该基地总建筑面积 124 万平方米,规划建设 60GWh 新能源电池生产线,其中最大单体电芯厂房用钢量达 1.8 万吨,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技术领先的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基地。按当前进度,首条 10GWh 生产线预计 2026 年一季度达产,主要供应储能电芯和换电专用电池包。

 

基地的战略价值体现在供应链协同上。厦门港的地理优势使储能电芯出口物流成本降低 12%,非洲订单的交付周期可从 45 天缩短至 30 天;而换电业务所需的标准化电池包,通过本地化生产可实现 “生产 - 部署” 的无缝衔接,支撑换电站建设速度提升 50%。这种 “制造 - 市场” 的近距离响应,完美匹配换电网络扩张和储能出海的双重需求。

 

从产业生态视角看,厦门基地将强化宁德时代 “光储充换” 一体化能力。其生产的储能电芯可直接供应换电站的备用电池池,通过智能调度实现 “车储互动”—— 当电网负荷低谷时为电池补能,高峰时释放电能,单个换电站年收益可增加 15 万元。这种协同效应使换电业务从单纯的服务收费模式,升级为兼具能源调度价值的综合解决方案。

 

宁德时代的 “双轮驱动” 战略正在重塑行业格局。换电业务通过标准化突破解决新能源汽车补能痛点,储能产品凭借技术优势抢占全球市场,而厦门基地的产能释放则为两者提供可持续的增长动力。数据显示,其换电网络每新增 1 座站可带动周边 5 公里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 3%;储能电芯每出口 1GWh,相当于减少海外二氧化碳排放 8 万吨。这种 “商业价值 + 环境价值” 的双重创造,标志着宁德时代已从动力电池供应商,蜕变为全球新能源生态的核心构建者。随着厦门基地的投产和换电网络的持续扩张,其 “双轮驱动” 的效应将在 2026 年迎来全面爆发。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