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汇能源技术研究院 > 原创 >

两大巨头联手,推动这一赛道产业化进程提速

10月9日,璞泰来发布公告称,为充分发挥业务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就复合铜箔集流体在新能源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应用,公司与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同意就复合铜箔集流体业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开拓新能源海内外市场。
 
璞泰来表示,本次公司与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公司在复合铜箔集流体工艺技术方案和竞争优势方面获得下游客户的高度认可,双方共同推动的复合铜箔集流体领域的合作,将有效加快公司复合铜箔集流体的量产和产业化进程,共同推动复合铜箔集流体在新能源锂电池领域的研发、生产、推广、应用与销售,实现新能源锂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电池联盟了解到,璞泰来作为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和自动化装备的综合解决方案商和平台型企业,自2017年起便已逐步开展对复合集流体业务的研发布局。今年4月,璞泰来公告,公司将在江苏溧阳设立全资子公司江苏卓立,负责公司复合铜铝箔集流体材料的研发、量产及相关的产业化,并投资建设复合集流体研发生产基地。年产1.6万吨复合铜箔项目计划总投资为20亿元,目前,该项目已启动相关基建工作,预计2024年有望根据客户需求逐步实现产能投放。
 
在之前的机构调研中,璞泰来表示,公司复合铝箔目前已实现小批量生产,且已经面向消费类客户形成订单,如果在动力电池等方面实现突破,将走向量产。复合铝箔的产品第二代在开发,改善了第一代产品,借鉴了优秀工艺,自主开发了新工艺,与同行业相比具有竞争优势,目前处于客户送样阶段。复合铜箔目前正在中试阶段,预计2023年完成中试,2024年进行客户认证并形成订单。
 
复合集流体市场空间巨大
 
据了解,复合集流体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和金属复合的新型集流体集流材料,类似“三明治”结构,中间为基膜(PP、PET、PI等高分子材料),外两层为镀铜或铝金属膜。对应锂电池正、负极的铝箔和铜箔,复合集流体包括复合铝箔和复合铜箔。
 
长城国瑞证券研报指出,复合集流体相比传统纯金属箔材性能更优,具备高安全、长寿命、高能量密度、低原料成本的应用优势,有望替代传统集流体成为未来锂电池集流体的主流材料。
 
国泰君安研报认为,复合集流体市场爆发在即。在新能源汽车与储能等高景气带动下,锂电池出货量高速增长,有望刺激集流体市场快速扩大。假设2025年复合铜箔渗透率达10%,对应复合铜箔需求量将达25亿平方米,市场空间约150亿元。
 
据华安证券给出的中性情景测算,预计2025年复合铝箔的市场空间将达到109.59亿元;乐观情形下,2025年预计复合铝箔市场需求有望突破169亿元。
 
中信建投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复合集流体兼具安全性与经济性,是锂电池中的重大创新。2023年有望成为量产元年,预计2023-2025年复合集流体设备年均有近90亿元市场空间。预计到2025年,锂电池中复合集流体综合渗透率将达到18.80%。
 
产业链公司加快布局
 
看好复合集流体的巨大潜力,相关产业链企业纷纷入局该赛道。有报告称,复合集流体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形成,其中上游包括基材、靶材、辅材以及相关设备厂商;中游复合铜箔制造主要玩家包括由技术同源迁移或通过自主研发方式入局的薄膜材料商及电解铜箔厂商;下游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消费电池制造商。
 
电池联盟注意到,9月以来,已有多家公司发布了在复合集流体领域的最新进展:
 
9月4日,三孚新科与嘉元科技签订标的为“一步式全湿法复合铜箔电镀设备”的买卖合同,金额达2.43亿元。双方还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共同推动湿法制备复合铜箔量产落地。
 
9月7日晚,英联股份公告,公司于近日与株式会社 ULVAC(以下简称“爱发科”)就复合集流体业务的合作事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有效期五年。此外,英联股份还与爱发科签订了复合铝箔生产线采购合同,公司向爱发科采购10条复合铝箔生产线(用于复合集流体AL卷绕蒸发设备,型号EWG-165)。
 
9月16日,道森股份子公司洪田科技表示,其研发的复合铜铝箔一体机设备“卷绕磁控溅射镀膜机”(可双面镀金属材料)“卷绕磁控溅射蒸镀复合镀膜机”(可双面镀铜镀铝)和“卷绕蒸发镀膜机”(可双面镀铝)收获锂电铜箔企业诺德股份1.84亿元订单。
 
诺德股份9月20日晚间公告,拟投资25亿元建设诺德复合集流体产业园项目,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每年可生产复合铝箔和复合铜箔4.2亿平方米,生产设备产线为柔性设备,可兼容生产复合铝箔和复合铜箔。其中,一期建设工期为6个月,计划2024年6月底前至少建成一条线投产。
 
此外,今年以来,宝明科技、璞泰来、金美新材料等都已扩产复合集流体产能。
 
虽然复合集流体的产业化步伐正在加快,但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目前不同材料和工艺技术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未来一段时间,复合集流体领域将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可以说,该赛道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这也督促相关企业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未来,经过市场验证的技术路线有望成为主流。
 

文章标签: 电池 复合集流体